4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我国医疗联合体制度改革的四个方向,其中就包括对纵向合作的医联体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这意味着,我国长期实行的、以单个医院为单位进行的医保总额预付方式将出现明显变化。 会议提出,要鼓励和引导居民到基层首诊,上级医院对签约患者提供优先接诊、检查、住院等服务,畅通术后恢复期、重症稳定期等患者向下转诊通道。鼓励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等加入医联体。 而且,为保障医联体制度改革推进,会议确定了多项支持政策,除了前文所提医保总额付费方式的调整外,还包括:探索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分配激励机制;将基层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比例、居民健康改善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以及医务人员在医联体内流动执业一般不需办理相关手续。 实际上,我国实行了多年的以单个医疗机构为单位进行“打包”医保总额预付的方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缓解了医保基金被低效使用甚至浪费的问题,但近年来,随着患者医疗服务需求愈发多样化,这种“粗放”的管理方式也备受业界诟病。有资深医改专家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所谓的打包预付模式即相关部门每年定期将医保基金直接“包干”给各医疗机构,超出部分不予报销、结余归医院,这种体制的推行导致近年来部分医院出现不敢花钱、不敢接收病人的情况。 有业内人士表示,短期看,从单个医院“包干”到医联体内“打包”使用固定规模的医保资金,确实有利于推进三甲医院、大医院更有规划、合理地接诊,改变部分医院一边不敢收病人,一边却不情愿放病人给基层医疗机构的情况,“但长期来看,总额预付无论是按照一个机构过去历史上所发生的总成本为依据付款,还是实行‘按人头付费’,财务风险都转移到了服务的提供方。为了保证收支平衡,服务提供方总会因为要节约成本,甚至出现‘挑选’患者、减少必要服务等问题”。